1. 污染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过程中,应参考什么标准评价污染场地环境质量?
土壤质量参考《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DB11/T 811-2011)(北京市地方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国家展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HJ350-2007)
地下水质量参考《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指南(试行)》(2014版)附录H、《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
2. 对于污染物不明确的污染场地,应如何确定污染因子,或不遗漏污染因子?
携带X射线荧光分析仪(XRF)、光离子检测仪(PID)、火焰离子检测仪(FID)等便携式仪器确定污染分布,辅助进行土壤监测布点。
对土壤和地下水样品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定性定量污染因子。
3. 污染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过程中,除了关注污染物浓度,还要关注哪些内容?
土壤污染监测在关注污染物浓度的同时,还应关注土壤理化性质、:pH值、粒径分布、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碳含量、渗透系数等,以便分析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渗透恒润扩散程度;
地下水监测井主要设置在场地边界或经场地地下径流到下游汇集区的浅层地下水,在场地内地下水流向的上游还需设置对照监测井。如果需要对场地内深层地下水进行监测,需要特别注意地下水监测井的设置必须是中空井,不要由于该监测井的设置将污染物直接引入地下水,扩大地下水污染程度。
4. 污染场地环境调查过程中,土壤分层取样时,取样深度怎么确定?
根据《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4),对于每个监测地块,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垂直方向层次的划分应综合考虑污染物迁移情况、构筑物及管线破损情况、土壤特征等因素确定。采样深度应扣除地表非土壤硬化层厚度,原则上建议3m以内深层土壤的采样间隔为0.5m,3m~6m采样间隔为1m,6m至地下水采样间隔为2m,具体间隔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对于污染严重、污染时间长达几十年或上百年的地块,还应考虑淋溶、下渗等日积月累造成更深层土壤、地下水污染,土壤取样深度可至基岩。
5. 污染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过程中,常用的修复技术有哪些?